山河无恙,英雄归队
——记逝后捐献遗体、器官的抗战老兵群体
时间:2025-09-0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2周年。回望那段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岁月,从抵御外侮的抗日战场到保家卫国的朝鲜半岛,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纪念礼炮再次响彻天际,我们不仅仅致敬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更缅怀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奉献精神——曾在战场上捍卫国家主权的老兵,用青春守护山河,身后选择以遗体捐献的方式完成最后的“集结”。
王均:在歌唱祖国中送别
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参军,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和平年代,他坚守初心,为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奉献余生……他叫王均,是一名百岁老红军。
“忘记初心,等于背叛。”这是老红军王均毕生恪守的忠诚誓言。1919年,他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一个贫困家庭,穷得连双鞋都穿不起。1935年,王均随兄长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蒋抗日。由于工作积极,认真负责,193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红军。1939年,他的兄长王耿人在“晋西事变”转移中遭日军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年仅32岁。国仇家恨啮心,从那以后,革命烈火在王均胸中熊熊燃烧,他决心效仿兄长,做一名无畏牺牲的钢铁战士,为夺取革命胜利付出一切。
1945年,日本被赶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王均说,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1953年,接到出国作战的命令后,王均毫不犹豫背起行囊,再次奔赴战场。在鱼隐山前线1089.6高地附近的山头争夺战中,他率部与疯狂反扑的敌人拉锯了8天,共毙伤敌人1400余名,俘敌连长以下43名,获志愿军司令部通报表扬。九死一生,其犹未悔。王均以血肉之躯一次又一次践行誓言。1982年,他离休安置到省军区干休所,先后任干休所老干部管委会委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以及所党委委员等职务,为干休所全面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王均的晚年安静、生活极简,喜欢听广播、写旧事。家里孩子众多,个个成家立业。他几乎没主动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唯一一次“要求”就是“死后遗体捐献”。生命的最后,他交代家人身后事从简,将遗体捐献。
今年6月14日,王均在安徽省合肥市逝世,走完了106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6月16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遗体告别厅里,王均的家属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这位百岁老红军举办了一场没有哀乐、没有挽联、没有繁复仪式的告别仪式。王均的遗体上盖着鲜红的党旗,周围没有花圈,遗像前也不设花篮;现场没有哀乐悲鸣,只有《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回荡在告别厅内?!罢馐悄钕不兜母瑁颐羌堑?。”家属们轻声哼唱,仿佛那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仍站在他们中间。按照王均的遗愿,遗体捐献给安徽省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科研。
“这是父亲主动提出来的,连一丝犹豫都没有?!蓖蹙?名子女头发斑白却站姿笔挺?!八恢彼担钭盼页隽?,走了也得为国家留点用处?!蓖蹙男∨跷睦?,父亲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但一直把遗体捐献挂在嘴边,同时表示遗体告别也要“从简再从简”,“我公公婆婆也做了遗体捐献,他说这是‘一家子的信仰’?!?0岁的曾孙王茗宇站在角落里,一直仰头看着太爷爷的遗像,眼神一动不动,努力站直身子。他曾在学校讲红军故事的时候说起太爷爷:“他参加过打仗,是个真正的英雄?!薄巴趵系难≡袷谴笠逯?。我们将珍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卑不帐『焓只峁ぷ魅嗽毕蚣沂羯罹弦还巴趵系囊盘褰胍窖Ы萄в肟蒲邢低?,未来会用于帮助医生认识更多老年病变。像他这样年岁高、身体保存良好的志愿者极其稀少?!?/p>
整场告别仪式不到20分钟,在场人员没有哭声,只有敬意。
张天引、沈玉英:贤伉俪的共同选择
这是一对党龄超过50年、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伉俪,他们相隔三年先后离世,却都在生前作出了同一个选择:将遗体捐献用于科学研究,为国家作最后的贡献。他们是张天引、沈玉英夫妇。
张天引1945年加入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1950年奔赴抗美援朝战??;沈玉英1950年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在朝鲜战场上,两人相知相识,结为夫妇,转业后都在浙江湖州生活。
2000年左右,张天引得知多位在上海生活的战友都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他马上向当地红十字会询问,但当时湖州还没有开展遗体捐献登记工作。2006年,张天引几经打听,特意赶到杭州,签署了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吧喜∷朗亲匀还媛?,我自愿将故去后的遗体捐出,用于科学研究,这是我作为老共产党员、幸存下来的抗战老战士能做的最终的贡献?!彼诘羌潜砩闲吹?。
结婚数十年,张天引与沈玉英相濡以沫。2009年,张天引因病入院,沈玉英陪伴左右,照顾近十年。2018年,86岁的沈玉英在丈夫病床前,也填写了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登记表。
2019年9月,92岁的张天引离世,将遗体、脑组织、眼角膜捐献。2022年7月15日,90岁的沈玉英因病去世,捐献遗体和脑组织。
“我父母在去世前都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完成这个遗愿。他们经历过战争,对生死很豁达,认为只要对社会对国家是有益的,就自愿捐献遗体?!绷饺说呐牌急硎荆拔夷盖自谝馐肚逍训淖詈笠豢?,还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捐献遗体?!彼?,在得知父母捐献想法之初,家人都不愿意,但在老人的坚持下渐渐理解,“我父亲当时说,能在去世后还为社会做一点事,何其有幸”。
王福昌:“只给儿女留精神”
一件穿了40多年的中山装是他唯一的遗产,因为他把所有积蓄乃至自己的遗体都捐献了,他叫王福昌,战争年代扛枪上战场,和平年代是道德榜样,他生前总对人讲:“我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儿女留精神!”
1938年,23岁的王福昌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的村子里加入革命队伍。战争年代,他经历了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因负伤失去左腿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并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福昌留在部队工作,生前系总参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离休干部,享受副军级待遇。丰厚的待遇没有让王福昌耽于享受,相反,他乐于清贫、坚持奉献。近20年里,王福昌以支援西部建设、资助希望工程、连续8次交纳特殊党费、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款等方式,先后累计捐款80余万元。2015年,王福昌被授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2017年8月12日,一生奉献的王福昌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8月18日,根据他的生前遗愿,他的儿女们决定将其遗体无偿捐献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捐献前举办告别仪式,肃静、哀悼,大家手捧菊花,满怀敬仰和思念;王福昌的遗体面容慈祥,静静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父亲奉献社会的同时,自己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他平日里粗茶淡饭,生活上更是省吃俭用,一件涤卡中山装穿了40多年,袜子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王福昌的女儿王社光说。如今,那件深色的涤卡中山装,被静静地挂在王福昌老人家的卧室里。他的儿女们说,思念父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他们:抗战老兵,奉献终身
抗日战争后期,刘玉玺义无反顾走上战场,先后参加了100多场战役。94岁离世捐献遗体,他说:“我还是活着回来的,我是幸运的。真正的英雄都死了,我们算不上英雄。”
1942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年仅14岁的沈良駟毅然投身伟大的抗日斗争,为民族的自由独立浴血奋战、英勇杀敌。1951年,23岁的沈良駟再整戎装参加抗美援朝并火线入党。96岁离世捐献遗体。
抗日战争时,刘靖曾在安徽带兵全歼一个日军小分队。105岁离世捐献遗体,他说,“我从未后悔参军,保卫家乡必须义无反顾。我们共同努力,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还有郑双龙、陈一民、冼燕钊、李敬、陈钊、张凤元、喻芳铭、海田、夏克忠、苏锦文……他们曾用生命守护山河,晚年仍选择无私付出——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与教育。他们说:“活着为国家出力,走了也要为国家留点用处。”他们还说:“在给予中离开,是对生命最好的延续,是对祖国最后的馈赠……”这是一群老兵最后的奉献,是他们向祖国和人民表达的最终敬意。
而今,山河无恙,英雄归队。
宗合